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序言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说起三国,按照史书的可靠性、实用性,当以陈寿的为本。为什么呢?第一,因为陈寿完成这部著作的时间距离西晋统一中国只有五年。第二点呢,陈寿这个人治学非常严谨,他收集来的材料但凡是他觉得可疑的,他宁肯不用,留下来的应该说是基本可靠。但是正是因为陈寿有这样一个特点,所以这本书非常地简略,不是太好看。所以过了130年,南北朝时期,南朝宋的尚书祠部郎裴松之为做了注。一般人为古书做注主要是进行一些解释,比方说名词解释、动词解释、时代背景介绍,怕你看不懂,做一个注。裴松之的注不一样,裴松之把陈寿弃而不用的材料,以及陈寿写所看不到的材料有选择地补充了进去。补充的时候裴松之也做了一个甄别工作,就是他认为不可靠的材料,他会在后面加以说明,就是我认为这个东西是靠不住的,我认为这个时不可能的,理由是什么什么什么。那么如果几个材料是矛盾的,裴松之就采取并存的方式,罗列在这里,让后来的读者自己去甄别。所以裴松之的注也是比较可靠的。其次,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编年体通史,记述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(公元959年),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个年头的历史。全书共计二百九十四卷,另三十卷,三十卷。这部书选材广泛,除了有依据的正史外,还采用了野史杂书三百二十多种,而且对史料的取舍非常严格,力求真实。这部书所记述的内容也的确比较详实可信,历来为历史学家所推崇。而且记事简明扼要,文笔生动流畅,质朴精练,不仅可以作为史学著作阅读,有些篇章也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。书名的意思是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”,是由宋神宗亲自赐名的,因为宋神宗看完司马光起先呈上的后,觉得它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,也易于借鉴,就亲赐此名,还给予继续编写此书之方便,司马光当然高兴啊,回去后废寝忘食日夜编写,终于在神宗元丰七年(公元1084年)完稿,共历十九载。但我看了太详细,详细到让人感觉不真实,感觉在看小说而不是史书。而且因为所借鉴古书太多,其中难免有所错漏,它的成书时间距三国时又有**百年,而且写这么详细就难免有所出入。所以它的可靠性自然要比差,但实用性却比之高多了(袁腾飞就说过他把当工具书用。说实话,司马光这砸缸的保守派确实是强)。

Loading...
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
收藏网址:www.finalbooks.work

(>人<;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