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正文 第2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19岁到我的第三故乡的小城,是受恩于我的大表姐。妈妈姐妹兄弟活下来的共10人,兄弟5人,姐妹也5人。这个大表姐是我大姨家的大女儿,那个年代的条件所限,都是多年不联系的,我的大姨就住在我第三故乡的这个小城。记得还是在那个出生的小村庄的时候,看到村里大人们写信,我也想写,因为不知道为什么心里那时就觉得和大姨最近,虽然也只在照片里看过大姨,只知道有大表姐,也没见过,更别提长什么样了。(后来我真的就受大姨以及大姨一家人,特别是大表姐的恩最深),就决定给大姨写信,现在想起来觉得好笑,当时也就7、8岁的样子吧(具体的记不清了),看到人家的信上有很多的划拉的圈圈,我也不懂那是因为当时村里大人文化也浅,写错字了才划拉的,我也是刚上学,农村又闭塞,认识的字也不多,知道的事也少,什么都不懂,我也学着那圈圈的样,写几个字就划拉个圈。这就是我人生的第一封信,也不知道地址是否正确,带着无知的圈圈就发出去了。。。【当时谁也不会想到,十几年后,我还真的到了大姨的身边。(这是后话。)】

家里的下屋(东北农村称仓房为下屋,是储存一年的粮食的地方。一般都是和住人的房子分开独立的,比住人的房子矮的。)在我家房子的东南角方向没俩步远的地方,坐在炕上正好能看到园子(家里房前自有的一小块土地,春季种下各种蔬菜,一家人一夏天吃的菜就都出自这块小园子了。)和下屋。记得下屋里的墙上钉着有一块小木板,木板上放一个墨绿色的小碗,小碗里常年放着小米。(当时最好的就是小米了,白面属于细粮,非常的少,一年也就过年的时候吃饺子才能吃到白面,那是我们的农村老百姓家根本就没有大米。)那时候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,干什么的,只知道妈妈时不时的就把碗里的小米换成新的,在当时的农村,没有哪家过的特别富,哪家特别穷的。孩子们一年春节的时候有的家里孩子多的,还穿不上新衣服,只能给大的孩子做新的,身下的弟弟妹妹捡着上面孩子的旧衣服穿。我家只有一个大我15岁的哥哥,父母中年得我,在村里我几乎是最幸福的小丫头了,每年我都有好看的新衣服穿,妈妈很爱打扮这个迟来的姑娘,过年的时候还在交流会(一个村子只有一个供销社,商品品种也不多,过年之前才有的一个类似今天的临时集市一样的很小的市场,就集中在春节前的几天里才有,人们称之为交流会,会集中更多的商品和年货。)上给我买绸子做的一朵一朵的花戴。尽管那个年代缺吃少穿,尽管我体弱多病,但我过了一个快乐无比的童年,家里平安无大事的过着日子。

Loading...
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
收藏网址:www.finalbooks.work

(>人<;)